4月14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全国学校国家安全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也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多位专家在会上道出他们的探索和建议。
作为来自中学的教指委委员,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王继兵表示,中学要有在校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谋划,要有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责任,更应有将国家安全教育知识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的担当。
王继兵认为,课程建设是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基础。中学要注重必修课程的显性切入与隐性融合,兼顾选修课程的分层开发与动态创新,同时注重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渗透。“如物理学科结合核能讲核安全,生物学科结合讲外来物种入侵讲生态安全,信息技术课则融入数据安全知识……各科教师应根据我们的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国家安全教育的元素,使国家安全教育真正贯穿日常教学。”王继兵表示。
实践活动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王继兵说,中小学应该将国家安全教育深度融入日常德育活动,还可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联合国家安全机关、科研院所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情境教学、探索活动,形成育人的新常态。
一些委员坦言地方学校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王继兵建议,各学校每年应当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国家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在传统的学科教研组外成立国家安全教育教研组,利用名师工作室、区域教研共同体来共同研究如何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管锋介绍,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他们重点完善三项机制:动态研判机制,对国家安全动态和隐患进行实时研判;应急演练机制,每学期开展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实训场所消防疏散等情景模拟演练;产教融合机制,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开发技术安全标准,将海洋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等职业教育前沿内容纳入教学标准。
管锋呼吁,成立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共同体,凝聚多方合力,构筑安全防线;完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专业建设全链条,以机制创新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小强站在学科发展角度指出,教指委的成立可以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资源,推动学科从自主探索到体系化建设跨越,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进入规范化、系统化发展新阶段。
傅小强说,国家安全学需重点把握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指引。学科建设必须始终将这一重要思想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确保学科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坚持实践实用的发展路径。国家安全学既要“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要培养“懂战略、精专业、能实战”的复合型人才,让国家安全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国家安全决策,让教学实践始终扎根中国国家安全现实。三是坚持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国家安全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要努力打破传统学科框架,坚持以问题导向推动“国家安全学+”的跨学科发展,服务国家安全重大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主任委员程建平认为,十年来,国家安全教育已经从初步探索阶段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国家安全学学科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也正处于起步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通过持续强化学科基础建设,完善学科发展生态,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安全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全面化发展。”程建平指出,要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构建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框架、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通过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带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协同发展,最终形成多形式全覆盖的国家安全教育新格局。”程建平强调。
教指委是在教育部领导下,对全国学校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发挥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作用的专家组织。首届教指委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42名委员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