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根植于文化沃土的音乐奇葩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6-25 点击:515次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学校 朱雅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课上如能有机结合其他艺术形式、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同时,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一、音乐与历史的葳蕤共生
音乐既是其自身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足迹。在西方音乐史上,柴科夫斯基的《1812 序曲》气势恢宏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在位于北极圈的一个小国,不愿做沙俄统治下的附庸,正在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歌曲是特定历史时期团结人心的有力辅助与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先进的歌曲对特定时期的各方面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国的古代音乐史上,诗三百篇配合音乐充实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在近现代音乐史上,学堂乐歌作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新风尚,引领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如新文化运动对专业音乐的促进、新音乐运动对群众意识的唤醒、抗日救亡歌咏对抗日斗志的激发。
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历史,是音乐创作的沃土和源头活水,而音乐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推动着历史的进程,丰富着对历史的解读。
二、音乐与诗歌的水乳交融
《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
中国的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唐诗的音乐性、宋词的可歌性与元曲的婉转丰富,无不显示了音乐与诗的相容性,是其他文学形式所不能达到的。吟一首《扬州慢》,咏一首《阳关三叠》,体会到的是中国古代音乐特有的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文人情致。而纵观西方音乐史上,同样也不乏音乐与诗歌交融的典范,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就是诗与歌结合的上乘佳作。“艺术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所写的《鳟鱼》《菩提树》《魔王》分别采用了舒巴尔特、缪勒和歌德的著名诗作。
诗歌深化了音乐的内涵,音乐提升了诗歌的意境,所以音乐与诗歌的交融堪称是天作之合。
三、音乐与绘画的交相辉映
音乐与绘画是姐妹艺术,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所以有人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的意境竟是那样的相近。
当我们听到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时,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位趾高气扬的富人和一位胆小心虚的穷人的形象。当我们聆听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大海》时,我们不仅听到了海的声音,她时而浅吟低唱,时而引吭高歌,我们还看到了海的身影,她时而优雅曼妙,时而激情似火;我们也触摸到了海的灵魂,她变幻莫测,风情万种,灵动如画。德彪西的其他作品,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等,都是通过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等这些印象派的手法,把我们带入那个如梦如画、亦幻亦真的美妙境地,让我们神往,令我们心醉。
音乐与绘画的交相辉映带来的通感效应,使听觉艺术音乐与视觉艺术美术如此紧密与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音乐是穿越时代的史书,音乐是流淌诗歌的河流,音乐是光影交响的画面,她是情感的艺术,更是文化沃土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