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浅议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6-28 点击:532次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兴福镇厨都小学 金鑫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虽然它不是小学的重点学科,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作务。因此,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学习与生活态度以及将来的为人处事能力,无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统编版的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中所学的内容都紧密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以教材中的话题为基础,广泛摄取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等材料,引导和启发他们关注、思考,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生活常识、生活技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规则、规范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尽可能地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切感受案例的同时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如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一课,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与不易,比如在预习过程中提前让学生在家观察父母辛苦与忙碌的细节,比如:当和父母在一起时,他们在忙些什么?他们的辛苦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在正式上课时能做到有言可发,当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再提出问题“如何能做到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相信这样的一节课,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还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理解父母的不易。
道德与法治教材尤其突出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案例可以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的自觉参与度,从而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年级上册《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课,在讨论和决定班级事务时,要给每个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为了公平起见,可以让每位学生写三到五条班级事务,可以写好的内容,也可以写有待改善的现象,讨论时要公开透明,好的加以保留,不好的加以改进,争取做到人人发言,人人参与。这样,能更好地让平时一些内向且不敢表现的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也体会到作为班级主人翁的感觉。
二、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统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启发性的素材,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对话,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小学生天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然地成为一个小小的研究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选择问题导入,在基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准的基础上,设计易于学生参与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本节课的目的。如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我们可以这样设置导语——当电子产品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的时候,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电视、手机、商场、车站……这么多的广告扑面而来,我们如何能识别哪些是商业广告,哪些是公益广告,抑或哪些又是虚假广告?要想不被广告迷惑,我们就要了解它的“秘密”。这样一来,学生想要了解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带着问题去上课,想要了解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天生的好奇心,选择一些热点事件,鼓励学生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剖析,这种热点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唤醒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开展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教学时,我考虑到现在电子设备在学生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位置,他们喜欢看电视,面对五颜六色的荧光屏,手握遥控器聚精会神地寻找自己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们能健康地看电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参与问题讨论:你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你一般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你认为看电视应该有什么良好的习惯?你是否可以做到?如果不看电视,我们会做些什么?……鼓励学生如实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急于否定,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健康看电视”,做出适合的“看电视的约定”,和家长沟通,要执行到位。
三、利用故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良好公民的重任不可小觑。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选取一些积极且有正能量的故事作为素材,这样不仅能实现学科教学育人的总目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美好的故事氛围中积极思考,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故事中的真挚情感会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对于真善美的歌颂和赞扬,可以激发学生对一切美好善良的追求,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如五年级上册《我参与 我奉献》一课,和谐美好的生活是需要彼此关爱,相互帮助的。2008年汶川地震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捐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无数逆行者美丽又坚毅的背影,无不让我们感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善良是会生根的,善良也是会传播的,要让学生明白,无论家庭、学校,还是将来进入社会,只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多理解他人,多为他人着想,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美好。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求知欲,让他们学会思考,增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也能被关注、被倾听、被理解,从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达到真正立德树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