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结题总报告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6-28 点击:555次
山东省邹平市魏桥实验学校 刘艳红
课题研究从2021年九月至2023年,历时近两年。这近两年来,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潜心研究,积极实践,主要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了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课题进入课堂模式探究环节以来,初始,课题组采用“一线五环节模式”——一线是指导学生朗读线,“五环节”:激趣导入——求同——比异——品读精赏——与生活链接。但经过实践,发现存在以下不足:朗读作为一条贯穿线,但并未贯穿始终,朗读环节偏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没有摆放在主要教学目标的位置上,以生为本体现得不够;没有体现学生先学后教的理念,对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够。
而经过“实践——修改——提升”过程,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最终将课堂模式定为“一线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一线”是指导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线,体现循序渐进地朗读能力提升,呈现以读促教的语文特色。
“七环节”是:课前自读找疑——激趣导入搭台——朗读正音通意——品读叩击心扉——诵读融会贯通——学读群文学法——拓展延宕意蕴。通过这样七个环节,实现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线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解读如下。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践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发展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
合格的教师会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为了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切领悟诗人的思想内涵。课题组围绕以下七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步:课前自读找疑
学前“先下发‘学习单’,让学生写下自己认为的精彩之处(旨在探测能读懂什么)和不解之处(还有什么读不懂)。然后归类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预设时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这点与张伟忠教师讲座《构建基于学生感受、质疑、发现的语文新课堂》的教学思路是相吻合的。
第二步:激趣导入搭台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颖别致,能让学生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的方法可以运用故事、诗词、名言警句进行导入,也可以设置悬念,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导入。教师如同向导,给学生搭建兴趣的支架,便于学生更好地领略与感受文章中的风景,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巧妙提取与整合文本。
第三步:朗读正音通意
诗味在反复朗读之中悄然呈现,课上第一遍读,意在正音;第二遍读,意在读出停顿。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大意了然于胸,要求可以边读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第四步:品读叩击心扉
诗词写得再好,如果学生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它也会黯然失色。因此,教会学生发现文本美至关重要。指导学生学会从表达方式、重点词、关键句、修辞手法等角度来揣摩、品位文本之美。在品读中感受美,感受情。注重细处的指点,通过节奏、重音、强弱来表达感情。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春望》一诗的开篇首联。安史之乱——这场持续了近八年的内战,使得唐朝出现了战争混乱的局面,中原动荡,国力锐减……最终把赫赫大唐推上了不归之路。诗人首联写景,感受满目疮痍,沉郁顿挫。“破”字,透着深深地痛楚与无可言说地悲伤。所以,读来应该是沉痛的。而学生却常常把前半句读的举重若轻,而重读后半句,曲解了杜甫的诗意。
第五步:诵读融会贯通
90余岁学者叶嘉莹女士曾说:“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在于吟诵。”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自学的时候,尤其应该吟诵。”
吟诵,使学生和教师一同沉浸在诗文之中,恍然有所悟。学生在诵读中,所学诗词从内容到形式;从感受到审美,达到融会贯通。
第六步:学读群文学法
从诗歌中的一点引出,遵循文本的“同一性”和“相异性”原则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选1~2首诗歌,组成群文,实现“以文带文”,甚至“以文解文”的目的。
第七步:拓展延宕意蕴
本环节可以采用仿句练习,也可以抒发学习感受,还可以深度拓展阅读,或是与写作交融,促进读写连通……方式丰富多彩,意在于拓展中开拓视野,将兴趣带入深层。
群诗整合的教学模式,七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向性、双向性向多向性转化。其中再穿插图、文、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象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此项课题最大的研究成果就是形成了“一线七环节”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还可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古诗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推动和加强初中生诵读古诗文,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丰富语言,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发展潜能,使他们真正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把这种学习能力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