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发挥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提质与增效作用的研究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6-28 点击:592次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嵩山小学 张秀芳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颁布,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先后出台的两个政策,都意在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但“双减”要真正落地,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帮助学生适应新政策下的教育变化。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协同育人提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双减”背景下,学生在家的时间变长,更需要家长发挥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更有温度,以便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一)转变观念,多元评价
孩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只有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才能以多元的评价角度为孩子搭建更全面的成长平台。首先,家长可以为孩子提出远景规划,将这些理念渗透在对孩子的陪伴中、平常相处的点滴中,让孩子形成一个真正能追求幸福人生的远景目标,家长要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心态。其次,要做好因材施教。作为家长,要对孩子的思想品行、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学会观察、了解孩子,找到孩子的优势,不吝啬自己的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全面且正面地认识自己。
(二)修炼自身,共同成长
“双减”要求家长更好地承担责任,与孩子一同成长。只有家长自己在各方面努力提高,才能深入理解正确的成才观、懂得“五育”并举的内涵,从而全方位提升育儿能力,达到与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成效。家长学习、提高育儿观念的路径有许多,比如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查看微文推送;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家相关讲座或个别辅导等方式。通过接受家庭教育的知识,反思和改进日常教育模式,外界指导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家长可以更好地提升自我,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从而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三)改进方式,提高效能
“双减”之后,需要家长更多地投入到对孩子的关注和指导中,这时,增加沟通频次将有利于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改善学习。比如,当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时,及时与孩子谈心,引导孩子劳逸结合,可以帮助孩子减少畏难心理;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参与各类活动,可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责任感。此外,家长还可以多安排一些亲子活动,在周末留出陪伴与交流时间,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足,并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自身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
(四)矫正理念,减少误区
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主要来自于一些零散经验和自身成长的总结,没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缺少指导性。有的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却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有些家长以为,关心孩子就是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与孩子的精神交流,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与人际交往方式,影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这些错误的理念需要家长通过学习、与教师交流、自我反思等途径,进行矫正,减少教育误区。
二、以优质的学校教育为协同育人增效
在“双减”形势下,学校成为教育的“主战场”,必须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领域同时发力,确保教学质量增效。
(一)强化学习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科技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保为学生带来优质的教育。首先,要坚持阅读,吸收理论知识。要保持阅读学科前沿论文的习惯,拓展学科理论。同时,以解决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为起点,开展主题式阅读,提升教学水平。其次,要善于借鉴,丰富学习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自学网络优质课程,提升自身的资源调配能力,并教会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后,要深入教研,提升专业能力。教研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使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它要求教师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循环往复地不断打磨,最终生成基于设计的行动力和教学力,获得专业发展,服务教育教学。
(二)做好课前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想方设法实现课堂的高效。为获得课堂效能,抓好备课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在课堂情境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方面,教师备课不仅要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提供些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果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展热情。另一方面,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做好重难点教学,精讲课堂内容,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主探索。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花费更多时间钻研教材,删除可有可无的环节,从课前的预设到课堂的发问,从思维的引导到方法的指导,从氛围的创设到注意力的调控,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并主动锻炼临场发挥能力,把控好课堂的整体流程,使得每节课的效果得到最好的体现。
(三)尊重学生差异,优化作业设计
要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关键要解决作业设计的问题。作为教师,作业设计应基于对学生个性、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的分析,做到以质取胜而非以量取胜。首先,教师自己要预做,评估作业总量,杜绝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其次,根据学生兴趣特征、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弹性地设计作业,可分为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对教学要点进行分层进阶。最后,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
(四)利用批阅点评,提高课后服务
作业除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还应起到反馈与指导教学的作用。首先,教师要认真且及时地批改作业,利用好延时服务时间加强面批讲解,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其次,引导学生借助名师在线服务平台这个好帮手,学会上传问题,自主解决学习难题。最后,教师要勤于收集、整理“疑难杂症”,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教学。利用课后在校时间,精准辅导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并穿插个别做错的题目,做到点面结合。
三、以活跃的社会力量为协同育人保驾护航
社会既有它自身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家庭、学校提供教育辅助。在“双减”政策下,调动社会力量,提升课后教育水平,可以为学生教育带来更多可能。
(一)拓展课后服务项目,打造研学品牌
可以引入更多社会优秀教育资源,投入课后服务项目的研发中。如积极整合机构资源,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科技博物馆等校外场所,建立更多的研学实践基地和营地,开发多条研学线路,广泛宣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研学和教育实践。此外,还可聘请退休教师、行业专业人员和志愿者进入校园,帮助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及形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二)开展多样社区活动,构建未来教育新样态
可以开展实用化、多样化的社区公益、社区治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周末学习“新模式”。如研发日常岗位类、主题节庆类、社区参与类等社会参与活动类型,锻炼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当前杭州采荷二小和采荷·荷花塘未来社区,正携手打造“把学校建在社区里,把社区建在学校里”的未来学校,这也值得其他学校与社区效仿。
四、三位一体,通力合作,托举协同育人美好蓝天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通力合作,才能确保各项措施切实落地。家庭、学校、社会既要联动、叠加、融通进行协同育人,又要各自提升、进步、创新才能助力“双减”的真正落实。只有各方同心协力,才能进一步探索以学校教育为主线、家庭教育为阵地、社区教育为屏障的新型育人模式,形成全面育人的格局。
中国教育事业全面进入整体综合性教育改革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因此,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提质与增效的作用,是“双减”背景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与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