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小组合作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运用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6-28 点击:585次
山东省嘉祥县实验小学五老洼校区 靳香菊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兴未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
散文意蕴丰厚,语言含蓄隽永。散文中各种手法的运用与分析并不难,但有限的小组合作时间里做到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却并非易事。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我认识到,只能转变思路,推陈出新,才能实现深入文本与合作探究的共赢。作家王鼎钧的《那树》这篇文章讲述了一棵树的早期、中期、现在的不同境遇,通过一棵树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重思考和感叹。那么,该如何让学生领悟那树用生命绿一方土地,历经沧桑却遭人砍伐的悲剧感呢?
我按照以往的课堂设计在一个班授课之后,发现学生感悟甚浅。围绕主问题“分析那棵树在各个时期的不同遭遇,说出大树悲惨遭遇的根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文章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一篇寄予着深厚情感,充满诗意的散文,在这种讲解方式下毫无感染力可言。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树的三个时期,并要求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本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选择并展示出树的三个时期中的任意一个片段。
学生的积极性被点燃,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纷纷在黑板上写下了他们想到并即将展示的内容。黑板上,树的早期后面有小组写道:大树下的嬉戏、孩童的歌舞;树的中期后写了:那树与上帝的对话、那树的独白;有的小组选择展示大树现在的境况,他们从课文出发,以蚂蚁的口吻为大树写了一篇哀悼词。被学生们的积极性所感染,我也加入了这场立足文本的“创作”。根据自己先前读过的《城里城外》等文章,将课文再创作的片段加以串联:一个羁旅在外的游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目睹村头的老树被砍,从而回忆树的早期、中期、现在的境况,悲伤并感慨。
为了切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我借助多媒体,添加了图片和背景音乐。茂盛的古树、被砍的场面,都让学生感到震撼。早期欢快的音乐与学生念哀悼词时的悲伤二胡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正做到了入境、入情。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表情凝重,他们对大树的悲惨遭遇深有感触,课堂教学取得了成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材讲解的过程中,只有深入文本,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思路,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